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8494|回复: 5

语言文字发展论----续7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5-31 15:39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第十章
汉字发展的轨迹和方向

汉字,是表示汉语单词的书面符号系统。汉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言,汉字也是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典型文字。在上一章里,讲了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。为了避免重复叙述,凡是在上章已经讲过的一般规律,在本章中就不再重复了。这里只讲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和一些特点,以及向“意、音双表汉字系统”发展的必然性。

第六章讲过了,文字发展,包括两个方面,即字形的发展和功能的发展。所以,


本章也分别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发展两个方面加以说明。在这两方面,以前的学者们也注意到了,例如《说文解字》中的“六书”说。但是,他们仅仅摆出了现象,却没有分析这现象后面的原因和规律。

汉字是在汉人语言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中期发明的。如果从考古发现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图符文字算起,距今已有5500年之久。也是从图形演变过来的,其发展也经历过“图符文字”à“象形文字”->“符号文字”的转变过程。

   向来,人们一直认为,中国的汉字体式(字形)依次更新的过程是甲骨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隶体、楷体、宋体。但是,人们按照这一顺序,却感到由“小篆”到“隶体”的变化实在太突然、太大了,中间似乎还应当有个“过度”体式才合乎“自然渐变”规律。于是一些考古工作者就千方百计地寻找这种“过度体”,但是毫无结果。

我认为,向来认为的汉字体式更新过程的顺序,可能是排错了。实际的顺序应当是:

起初是“图画---图符---大篆----小篆”;后来是:“甲骨文”是“大篆”的民间“简化体”;“隶体”又是“甲骨文”的毛笔简化体。“行书”开始于对“隶体”的速写,“草体”是对“隶体行书”的速写;“楷体”是对“隶书行书”的简化和规范体;“楷体”出现以后,又出现了对“楷体”的速写体,即今天我们所常用的各样的“楷体行书体”;“宋体”是“楷体”适应刻板印刷的“速刻体”。为什么这么说?且看下面的分析:

1、在汉字产生之前,人们是“结绳记事”或者“画图记事”的。从“大篆字”的笔画形状上看,多似绳子的形状。所以,中国最早的汉字,可能是仿照“图画”和“绳结”的形状而做出来的。

中国最早的国家雏形,是部落酋长国。各国的国王为了记事,开始委任他的记事官实行“画图记事”或“结绳记事”。后来由于各部落酋长国之间互相兼并,一些小的部落酋长国被兼并成了较大的封建国家。国家大了,必须记录的事情多了,“画图记事”显得慢了,有些国王的记事官,就对“图画”进行逐步简化,于是就逐渐形成了“图符文字”,即“象形文字”,最后发展成了具有规律性、规范性的文字体系,即“大篆体”。由于受“结绳记事”习惯的影响,所以,这种“大篆文字”的笔画,多似绳子的状态。由于“大篆”是国家记事官员发明和使用的,所以“大篆”就自然成了当时国家政府的通用文字。

2、
在民间“卜筮”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职业后,巫师们要把卜筮结果长期保存,于是就用尖利的石刀把卜筮结果刻在龟板或其它甲骨上。笔画弯曲的“篆字”,是不适合刀具刻划的。这就逼着巫师们对“篆体字”进行简化改进,于是就形成了“甲骨文”。甲骨文,成了民间巫师阶层的专用“巫术文字”。这种“巫术文字”是与当时的官方通用文字“大篆”,并行与社会的。

3、这两种文字,一直并用到战国末期。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,“大篆文字”逐渐从国家少数统治阶层扩散到广大的平民阶层。社会的发展,又使“大篆字”逐渐显得不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了。于是,一些文人,就参照“甲骨文”的简化思路和直线思路,把比较复杂的“篆体字”逐渐改进成了简练的“隶体字”。

3、
“隶体字”在秦末汉初,很快取代了“篆体字”的官方文字的地位,通行于汉朝、魏、晋直到唐朝初年。唐朝以后,“隶体字”又被改进成了“楷体”。宋朝发明了刻板印刷术以后,楷体又被改进成了“宋体”。

宋朝以来,中国的社会就一直停滞在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,社会停滞了,社会对汉字体式也就没有新的要求了,汉字体式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了,汉字体式也就不发展了。直到今天,我们还是在使用“楷体字”。汉字字形的发展过程如下:

朝字.GIF

新办法都是逼出来的。在文字方面,官员是动嘴不动手的,官员是没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的,所以,文字的产生、改进、发展,都源于劳动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动者。因此,那些“仓颉造字”、“洛龟负图”等等之类的说法,都是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愚弄人民的谎话。

从图符文字开始,汉人选择了第八章说的发展文字的第一条路径:改进汉语。让语言升入第三阶段。

但是,人们为什么不把汉字创建成“意、音都直接表示”的,而创建成只直接表意,不直接表音(汉字的读音是靠口传的,可以称为间接表音)的呢?。因为在汉语拼音原理发现之前,要建造一个“意、音直接双表的汉字”,就须用一个表示“字义”的符号和一个表示汉语“音型”的符号结合起来。而汉语的“音型”有一万多个;汉语又是“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”语言的,那么表意的符号就必须在同“音型”的字上不能相同,这样,汉语音型有一万多个,意符也必须不少于一万多个,这就使得其构造很复杂了。由此使“意、音双表的汉字”很不便于记忆和书写了。所以,为了便于记忆和书写,人们就放弃了构建“意、音双表汉字”的做法,而采取了“直接表意,间接表音的做法”了。所以,汉字就成为“表意文字”了。

如前章所说的,这种文字形式,在整个文字体系内缺少了一个表音的子系统,所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了,在文字的三要素 “形、意、音”之间的“形”、“音”之间是断开的,所以不能构成一个记忆联想闭合回路,即使知道了其中的一个要素,另两个要素也联想不起来。例如,人们看到字形,不能直接知道字音该怎么念,或者知道字意也不能直接知道字形该怎么写。所以,人们对每个单字,就得死记其字形和它所表示的词意和读音,比起“直接表音的音、意统一的文字”来,难度增加了几倍。这是不直接表音(即间接表音)的文字的主要缺点。到目前为止的汉字的各种体式,都是只直接表意、而不能直接表音的,所以这一缺点就一直存在至今。

汉字的字形(即体式)变化,不像其他文字那样,只有在文字的功能发生改变时才发生改变;汉字的体式,除了在汉字的功能发生改变时跟着改变以外,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,也会发生改变,不断出现“蛇蜕皮”现象。

下面就说明这种不断出现“蛇蜕皮”现象的原因、过程和解脱的途径:

   社会在不停地前进,新事物就不断地增加,新词就不断地增加;汉字按着“一意一字,意异形异”的规则,有多少个“新词”就得用多少个不同形状的新字来表示之,新字就得无限地增加。但是,当达到一定大的数量时,就出现了两难:笔画的形状是很有限的,在平面图上,不会超过200种。而新字增加是无限的,所以,新字的笔画数就得随着字数的增加而增加,使书写和记忆越来越难。

   为了减小书写困难,提高书写速度,人们采取的办法,是对字形结构不断进行简化。字形简化包括笔画形状的简化和笔画数量的减少。

笔画数量的减少,会使一些原来不同形状的字变得相同了,笔画数量减得越厉害,“同形异意异音”的字就越多,所以,独体字简化是有一定极限的,简化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简化了。

为了减轻记忆难度,人们在构字方式和构字规则方面,不断进行改进,改进的基本过程如下:

早先,人们在造字时,大多数是按“因物写形方法”造出来的独体字。所谓“独体字”,是指无偏旁的字(例如:山、    、月、犬、鱼、虫、勾、步、走、大、小、白、高、曲、亮、等)。有偏旁的或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字,叫做“合体字”。例如:补、部、炎、切、砌、簿、等。

字是给人看的,要想让人一看就晓得它表示的是什么,图形式的当然是最好的了。这类字的含义,能够由它自身的笔画形状直接表示出来,不用人们事先“约定”,大家一看就懂,具有“普通符号”的性质。所以,人们把这种以字形表示词意的字,称为“形意字”。这类字是从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的,仍保留着原始图画的影子,仍能让人见形晓意。例如:“秉”----手握着禾的形状。前面讲过,这种文字自身没有直接表示读音的笔画。这样一来,它的读音就得由人们“约定”,从外部附加上去。这些独体字,除了笔画形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、规律性以外,在结构上是无规则的,是没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。所以,它们基本上就是一个“普通符号”堆。所以在读写时,是无规律可循的,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形状、含意和读音。

无限有形的和抽象的事物,就要造无限的不同形状的独体字来表示之。但是,为了书写简便,还必须让独体字笔画种类和数量不能过多,笔画不能过多,独体字的数量就不能无限扩展,就不会很多。这就与要表示的无限的事物,发生了矛盾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?

人们想出了以“独体字”为基本元件,构建“合体字”的办法,用这种“以字构字”的办法,可以构建无限的新字而笔画种类不多,但是,不能解决单字笔画数量随字数增加而增加的问题。虽然在一定字数内可以解决读、写难度随字数扩展而增大的问题,但是,当字数超过一定数量后,读、写难度还是随字数扩展而增大的。

另一方面,在构建“合体字”时,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,随便凑合,就会使大量的文字之间,没有一定的规则关联,就变成了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。人们读写起来,就找不到帮助记忆的规律性线索,就不能“学少知多”,就得死记硬背每个合体字的形状、字意和读音。而人们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,在没有记忆线索可以利用的情况下,字数增加,记忆难度就会成倍地增加。要克服这种困难,就必须在构建“合体字时”按一种构字规则来进行。这样,就能使汉字形成一个文字体系,成为一个很有规律的完整的文字系统。

人们最先想到的构字规则是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,所以,最早的合体汉字系统就是“意、意组合汉字系统”,其组合规则如下:

首先确定一些独体字作为构建合体字的“基本元件”。例如:一、| 、丿、 人、厂、甲、乙、手、羊、犬、马、车、山、水、 日、月、色、白、心、刀、衣 、等等。这些独体字都是按“字形单载、意异形异”的原则建造的,它们之间没有系统性,所以没有规律可循,对它们只能逐个死记硬背。这种元件,被后人们称为“偏旁”或“部首”。《康熙字典》上,偏旁有239个,部首有500个左右。

作为构建合体字的“元件”。例如:、一、| 、丿、 人、厂、甲、乙、手、羊、犬、马、车、山、水、 日、月、色、白、心、刀、衣 、等等。这些独体字都是按“字形单载、意异形异”的原则建造的,它们之间没有系统性,所以没有规律可循,对它们只能逐个死记硬背。这种基础元件,被后人们称为“偏旁”或“部首”。《康熙字典》上,偏旁有239个,部首有500个左右。

然后,根据这些元件的本义或延义的相和或相违所导出的新义,来组成一个新字。例如:“木”、“木”相并为“林”;“女”、“子”相合为“好”;“水”、“火”相违成“淡”;等等。以此类推,还可以构建三字合体字、四字合体字。。。。。。例如:木、林、森、肄、虪、等等。

按照这一个构字规则,就建立起一个具有规律性的“意、意组合文字系统”了。人们就可遵循这一系统所具有的规律进行读、写,就感到较容易了。

用“意、意合成规则”构建的新字,每个字的“含意”虽然是从构成它的元件的含义导出来的,但是,如果逆导起来,其结果一般就不是唯一的了。例如:“匕(bi)”、“矢”、“聿(yu)”,三字合成为“肄(yi)----表示“研习;学习”的意思。因为它被约定理解为一个人,要想懂得刀枪、弓箭、文笔的使用技术,当然必须“学习”或“研习”了。但人们看到“肄”字时,也可以作另样的理解:匕首和弓箭代表“武略”,聿代表“文韬”,文武结合,“肄”表示具有全面智慧的意思。所以,“意、意合成字”,其“字意”是通过“元件”的“含意”,间接地、联合表示出来的。它的准确的含意,还得靠约定确定出来。如果事先不记住对它的“字意”的约定,还是不能知道它的准确“字意”的。

但由于这类字的组成元件具有一定程度的“字意”的提示作用,所以,具有一定的程度的“学少知多”的性能,对减轻“字意”的记忆难度,有一些作用。合成的元件都不直接表音,合成后自然也不会直接表音了。从“意异字异”的结构上看,它本身只有表意部件,没有表音部件,相对字音来说,它又与组字元件字一样,是只表意,不表音的。所以,这类按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构建的字,被东汉许慎归结为“会意字”(见“说文解字”)。

与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表意平面文字,发展到现在,似乎已经臻于完善了?与语言达到匹配了?如果语言的单词从此不再增加了,确实达到比较完善了。但是,社会是永不停止地的向前发展的,新事物是永远不断地出现的。由于“组字元件”数量是较少的,所表示的含义也是很有限的,所以,用两个字意或多个字意来导出的新意也是很有限的,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,新事物不断出现,这种“意、意组合字”的数量,达到极限后,就再也不能涵盖新出现的事物了。如果用“三合字”、“四和字”、“五合字”。。。。。。来增加新字,虽然可以无限增加新字数量,但是,单字的笔画就会越来越多,给书写到来困难,所以。合体字的增加数量是有限的。

这时,如果仍然固守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,就不能造出新字来表示新事物了。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,逼着人们冲开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的限制,另想新的组字规则。

这新的组字规则就是“意、音组合规则(偏旁提示字意、部首间接表示音字音)”-------被东汉许慎归结为“形声字”(见“说文解字”。其实,“形声字”这种称呼是错误的,汉字是表示汉语单词的,单词只有“词义”、“词音”,何来“词形”?)。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,仍是用两个旧字,组合成一个新字,与“意、意组字规则”不同是:让其中的一字(偏旁)提示该“合成字”的含意,另一个字(部首)表示该“合成字“的读音。

在此,特别提醒读者,不要误认为“形声字”的部首是表示字义的。其实,“字义”是靠合体字的“偏旁”与“部首”结合后的整个字的形状来表示的。同时,也不要误认为“部首”是直接表示字音的。“部首”的读音是间接表示的,所以,其合体字的读音也是间接表示的。

例如:“皇”,不是基础元件,加上基础元件作“偏旁”:“心”,为“惶”;加“水”为“湟”;加“火”为“煌”。这三个新字的含意,都分别与心、水、火的含意或延伸意有关联。“皇”是这三个新字的“部首”,它表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(间接的)。这样,这类字的读音和含意,就由字的本身显示出来了(当然都是间接的----如果事先不知道偏旁和部首的约定含意和读音,也就不知道该合成字的“意、音”提示了。)所以,有人对这类字赞道: “看字识‘偏旁’,不用书(字典)帮忙”,“见字读‘部首’,不必问师友”。许慎把类字定义为“形声字”。

  这种用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造出来的字,又形成一个子系统,单看这一系统,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。

从“惶”、“湟”、“煌”三个字上看,虽然部首“皇”是相同的,但是“心”“水”“火”是不同的,合成字“惶”、“湟”、“煌”,其整体字形是各不相同的,符合“意异字异”的构字规则。由于,这种组字规则冲破了“意、意合成字”的构字规则的狭小圈子,在基础元件字和其他字中选择构字部件,就为构建新字开辟了更广的数量空间;同时,又具有“意、音”双提示功能。因此,用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造的字,就比用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造的字数大很多,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,新造汉字与新生事物保持着平衡的状态。这类“意、音组合字”,在唐朝之前,占了汉字总数的90%以上,所以,汉字在唐朝之前,还是一种比较容易学会的文字系统。

     但是,自从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的字系出现以后,在同一个汉字范围内,就出现了两个汉字子系,即“意、意组合汉字体系”和“意、音组合汉字体系”。两个体系不是“子、父”关系,而是“兄弟”关系。即这两个体系所属的汉字,是被混合着并用的。这就使“系统规则”出现了“二义性”,这完全违背了“系统规则单一性”的原则。这样,原来完整的有规律的两个汉字子系并行在一起,就发生互相冲减作用,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了,所有的规则都混乱了,不成体统了,找不清帮助记忆的提示线索了。因为从这些字上,人们看不出它们是用什么组合规则构建的。所以,在实践中,就出现了对这两个规则的使用,无法分辨的问题。例如:“奤”( pan)----大脸。它是一个“意、意组合字”。如果你用“意、音组字规则”来读它,就错了。再如:“裀”,这是一个“意、音组合字”。如果你用“意、意组字规则”来理解它,那就无法理解。这样一来,就使人们感到无规律可循了,使汉字的“意”的提示功能和“音”的提示功能都不起作用了,人们必须逐个死记每个字的形状、字意和读音了。这就使汉字变成一个无系统性、无规律性的杂乱无章的“符号堆”了。当然,这种逐个字死记硬背的情况所造成的困难,在汉字总数没有大于5000个(普通人对汉字的记忆最大数量大约是3000个)以前,并不明显。当总数超过5000个以后,困难程度就开始明显增加了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新字不断增加,记忆难度就成倍地增长了。

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,用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来构建新字,也会达到极限的。因为用来作偏旁的元件和部首的字都是有限的;况且使用音域又是很不均匀的,有的一音表示上百个词意,有的一音仅表示一个词意。例如:《新华大字典》上,yi(去声)对应100多个字;而gei(上声)对应一个字“给”。例如,在使用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造“huang”(阳平)音的新字时,同音字就是“皇”、“黄”二字。开始用“黄”音造字,造了如下的字“潢、璜、簧”三字,这三个字的偏旁分别是“水、玉、竹”。以后又出现了语音为“黄”,语意也与“水、玉、竹”相关联的新的词意,如果仍用“黄”为部首,那就无法区别新的语意了。怎么办呢?幸好还有一个与“黄”同音不同形的“皇”字。由此又可以组成“湟、瑝、篁”。假如以后再出现一个语音为“黄”,语意也与“水”相关联的新的语意,那就找不到第三个与“黄”同音的字了。这时,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。

社会在不停地发展,新事物在不断地涌现,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,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的。人们只能适应客观的实际需要,创造新字来适应之。当新字增加到一定数量后,再按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就造不出新字了。此时,它又重蹈了“意、意组字规则”的复辙。还有什么方法,能在遵循“意异字异”的基本原则下,造出新字呢?那就是部分否定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和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,只保留基础元件字的“字意”提示功能或只保留基础元件字的“字音”提示功能,其他部件,既不表示任何含义,也不表示任何语音,仅仅作为与其他字的“区别符号”。这样,新的汉字就是由“表意字”与“区别符”或“表音字”与“区别符”构成的了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,打破了原来的局限:可以用任何符号与“表意字”或“表音字”构成新字;例如:“灑(sa)---洒的繁体、“淦(gan)---水入船中。这两个字的左变意符“水”与该字的字意有关联,右边的部分与该字的字意、字音都没有联系,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。再如“佖(bi)”---意为铺满。这个字的右边部分表示该字的读音,左边的元件 人”,与该字的字意没有关联,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。

这两种新的构字规则,又为汉字数量的进一步增加,开拓了很大的空间。这类字,只有“意”的提示功能或只有“音”的提示功能,比具有“意、音”双提示功能的字,倒退了。但是,这是客观实际需要逼迫的结果,是主观意志阻止不了的。这两种构字规则,也创造了两种汉字子系,它们之间,它们与以前的两种汉字体系之间,都是“兄弟”关系。这四种汉字系统互相冲减损坏,就使各个体系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都遭到更大的破坏。

然而,随着汉字数量的再度增加,达到一定数量后,这两种造字规则也出现了局限性。因为,现有的可以作为“意”、“音”、“符号”的组字元件是有限的。要造新字,不突破这种构字规则的局限又不行了。这时,又没有想出别的造字规则,就只好随便造字了-----组字元件也不局限于原先的基础元件字,只要是汉字,都可以当成组字元件使用;抛开任何组字规则,只要符合“字形单载、意异字异”的原则就行。例如:“皈(gui)”---归依。“圁(yin)---一条河的名。这两个字也是由两个元件字合成的。但是,任何一部分的“意”、“音”都与该字的“意”、“音”没有关联;又如:部、陪,音、昱等字,两部分只是调换了一下位置,读音和含意就全变了,变的理由是什么?没有其他道理,只是为了符合“字形单载、意异形异”的原则。所以,这类字没有系统性,不能形成一个体系。这类合成字从整体上看,就是一个纯粹的孤立的符号,没有什么帮助记忆的规律线索可循,也与事物的外形或内涵没有关联,必须死记硬背。这样造字,好处是可以造出无限个新字来,能适应语言无限发展的需要。它们与其他规则造出的字系之间,也是“兄弟”关系。它们掺入其他字系中被同样地使用,就使人们对其他一切字系单字,更分不清该用什么规则识读了。只好被“一视同仁”地,像对待这类字体一样,逐字死记硬背了。

  综上所述,现在所存的汉字,是用六种方法分期构建的,即1、按“因物写形规则”构建的独体字;2、按“意、意组合规则”构建的合体字;3、按“意、音组合规则”构建的合体字;4、按“意、符组合规则”构建的合体字;5、按“音、符组合规则”构建的合体字;6、只按“字形单载、意异形异”的原则构建的合体字。这六种构字法,早在“大篆”、“甲骨文”上,就全部有了。

通过汉字的各种扩展方式可以看到,创造新字的人们,并不认识文字同普通符号有本质的区别,把表示汉语的汉字与直接表示事物的一般符号同等对待了,所以,在创建新字时,并没有遵守“文字系统整体的统一性、规范性的原则”,按创造普通符号的做法,不考虑整体上的统一性,单纯追求增加新字数量,所以就采用了这多种构字方法,从而形成了多种平行的孤立的小体系。让这六种方法所构建的字体,混合在一起使用,就使汉字整体失去了系统性和规律性,完全成了杂乱无章的“符号堆”,找不到任何规律线索了。汉字体系的系统性,遭到了彻底的自我毁灭。

 通过以上分析,就会发现,汉字发展的过程:出现了回归现象----转了一个圆圈,返回到出发位置了。即无系统性 -----有系统性-----无系统性。与此对应的是:难学----易学-----难学。我将这种因发展而变好,又因发展而变坏的过程,称为自毁性回归。

在汉语拼音原理发现之前,汉字只能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形式;这种形式的文字,在扩展字数时,又只能采取“以字构字”的办法;由于社会的发展是不停的,新字数量的增加是无限的,而按一种规则构字的数量却是有限的,这一矛盾,导致人们不得不采取多种规则构字,这就必然使整个汉字体系失去了发展的正确方向,也导致了汉字体系在构造规则方面,失去了系统性、规律性,在构造元件方面,失去了规范性、标准性。

没有规律性的东西必然难学。同时,“以字构字”方式,会随着字数的增加使单字的笔画增加,导致难写。当字数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,难学难写的程度就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了,人们就开始采取办法,来摆脱这一困难:

人们首先想出了减慢新字增加速度的办法。第一种减慢的办法,是扩大单字的含义,实行“一字多义”。例如,“能”有6种含义;“才”有4种含义;“好”有两种声调(上声、去声),两种含义。但是,这违反了“文字单载的规律”,有可能使文章语句表达失去了准确性。但是,由于汉语的语法十分灵和,又可以用改变叙述的语句的办法来避免之;也可以通过“上下语句的关联理解”,来判断之。

例如:“这人不好说”,因为“好”字上没有标出声调。单看这五个字,就不能确定,是别人“不便于评论这个人”的意思呢,还是“这人不爱多说话”的意思?但是,把这句话改变为“对这人不好评说”或者“这人不好与别人说话”,意思就准确了。

再如,“才”、“能”二字,在文章中靠在一起时,在什么情况下把二字分别理解为副词“才”和动词“能”;在什么情况下把二字合起来理解为名词“才能”?这就靠“上下语句的关联理解”了。“这门很矮,我低下头才能进去”-----此句种“才”、“能”就分别是副词和动词了。“这人一秒钟之内就能记住50位排列数字,证明他的记忆才能非凡”----此句中的“才能”就得合起来理解为是一个名词了。这类情况,在汉语文章里,到处都有。汉语的这种灵活性,也让用惯了那种死板语法语言的西方人,感到汉语难学的原因之一。

人们采取的第二个减慢的办法,是按单字的原义,采用“词义联合”的规则,构建“二级新词”。因为汉语的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机变性,可以很方便地用单音词再组成无限多的“二级词”和语句。这为减慢新字的增加速度,起了很大作用。

汉字只表词意,不附带语法功能,正符合汉语组建二级单词的要求,于是就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可以自由组词、造句的基本单位了。按词意自然关联,随意组建很多的二级新词和丰富的语句。这样,在现有的文字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,可以使词意增加。所以,“词意合成词”法就出现了,就出现了很多二字合成词,三字合成词、四字合成词等等。例如: “低”为形容词时,可以组成“低凹、低下、低矮、低地、低层、低级、压低、高低、低声、走低、等等”合成形容词或名词;“低”为动词时,又可以组成“、低头、低身”,合成动词。再如:“白雪”、“雪白”、“蛋白”、“白蛋”,“白色”、“白羽毛”、“色白”、“羽毛白”,“了不起”、“起不了”,等等。这些字形字音都不变,只是字的排列顺序变化一点,词意就不一样了。

这样虽然不能达到利用有限的文字组建无限需要的词汇的程度,却能使单字利用率比原来提高百倍。有人由于只看到单音词语言里出现很多二字合成词,三字合成词、四字合成词以及双音叠意词的现象,不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,就误认为,这是“单音词语言向多音节语言靠拢的趋势”。提出“单音节词的语言是比多音节词语言落后的,单音词语言的发展方向就是多音节语言”。这是不懂得人类语言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特性不同的缘故。

但是,由于汉语里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“多音单词”和违反“词义联合”规则的新造多音单词以及乱用“假借字”等等多音词,这些反常的多音词混在“词义联合词”之列,就严重地损害了汉语文章的准确性。

以上两种减慢新字增加速度的办法,虽然能使汉字数量增加的速度,暂时减慢一些,但是,不能阻止汉字数量的不停地增加,最终不能摆脱记忆和书写越来越难的困境。

当人们认识到“汉字是一种体系;体系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;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最好记忆”的时候,就采取了“更新汉字体式,恢复汉字体系的系统性和规律性”的办法,来摆脱这种困境。例如,是把篆体系统更新为隶体系统。

但是,在汉语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,更新后的新体,仍然必须采用“以字构字”的方式来扩展字数。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,新事物的出现是不断增多的,所以,表示新事物的汉语单词也是不断增多的,新体字就必须随着不断增多。这样,过一段时间以后,新体汉字系统性和规律性有被毁坏了,就又出现了它前代体式同样的困境。人们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,只好再作一次体式更新。这就如“蛇蜕皮”一样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汉字的数量的不断增长,汉字体式就不断出现“蛇蜕皮”。所以,汉字在历史上,就有过多次体式更新。

汉字的字体形式,主要有大篆、甲骨文、小篆、隶体、草体、楷体、宋体。这些体式,是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更新替换的,不是同时出现的,与英文字母的大写、小写不可同语。夏朝之前没有文字,官方使用结绳记事,夏、商、周朝时期,官方使用大篆字,秦朝官方使用小篆字。夏、商、周、秦时期的民间巫师,使用甲骨文。汉、魏、晋朝,官方和民间用字同一了,都使用隶体字;唐朝使用楷体字,宋朝至今,使用楷体和宋体字。

从前后两种体系的对比上看,汉字是不断“简化”的,从汉字的每一种体式的内部看,汉字又是趋向“繁化”的。但是,不要把这种“简化”现象当成文字发展的一种规律。要知道,文字的功能决定文字的结构,结构法则决定文字体系的系统性和规律性。在保证文字体系的系统性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,力求简化是对的;如果不顾文字体系的系统性和功能,随意简化某个单字,就是错误的。例如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体系”,它就不存在趋向繁化的问题。再如,拉丁字母文字,其单词的组成是不断趋于繁化的,但是,今天的拉丁字母文字,繁到人们承受不了时,就逼着人们开始简化语言,压缩单词的音节,使语言向着第三阶段发展,从而带动文字向着方块文字的方向发展。

汉字以往几千年的发展,只在字形上取得了改进,而记忆困难和书写困难的问题,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。今后的发展目标,就应当是完全彻底地甩掉楷体的一切缺点和问题。

两种字体系统的更替,会不会出现新、旧字的文盲呢?肯定会的。今天认识楷体简体字人,有几人能读1958年以前的楷体繁体字的书的?所以,可以推断,当年认识篆体字的人,绝大多数不可能又认识象形字;认识隶体字的人,绝大多数也不可能又认识篆体字。

既然这样,前人是怎么实现新、旧字体转换的呢?为了实现顺利转换,在创建新体的时候,就保持汉字的如下7点共性不变:1、方块形;2、表示汉语单词;3、以形表意、意异形异;4、直接表意,间接表音;5、一字一意、一字一音;6、不表语法;7、、各字互相独立,可以自由组合为语句或二级单词。

因为,方块形的文字比线形文字识别率高;语音多载的汉语,决定了汉字就必须是“以形表意,意异形异”的 ;在没有发现拼音原理之前,把汉字建成“直接表意,间接表音”的,是实现字体最简的唯一办法;不表语法,这是由汉语的单词性能决定的。这“7点”是为适应汉语的特性而来的,只要汉语不变,汉字的这些特点就必然存在。这“7点”不变,就保证了汉字的本质和特性不变。所以,人们把从象形字到宋体的各种字体都叫做“汉字”

因此,两种字体,在转换过程中就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,由此就实现了“无缝”转换。

在这种“无缝”转换的过程中,就不会出现新、旧汉字体的文盲和转换的经济成本了。但是转换以后,前后两种体式之间,还是会出现新、旧字体的文盲的。但是,由于及时修改和补充字典,在字典中有新旧两种字体的对照说明,再加上国家历代政府都设立文书档案和管理机构,以保存好历史文书等等,就不会造成汉字文化历史出现断层了。所以,中国从来没有因为汉字的体式改变,出现过历史文化断层。

保持“汉字的7点不变”来创建新体汉字,也是今天更新升级汉字楷体必须遵循的原则。否则,新体汉字就不能取代楷体汉字。

通过以上叙述,可以看到,由于汉语新单词的创建,必须创建一个新汉字来支持,所以,保持汉语汉字生命不息的“自我调节机制”,就是汉字的体式随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。

甲骨文字数大约4500个,到东汉许慎编写《说文解字》时,许慎收集的小篆字数是9353个。字数增加了两倍。这期间出现了甲骨文向金文的转变,金文向大篆的转变,大篆向小篆的转变。

从小篆9353个字到宋朝《广韵》26194个字。字数增加了三倍。这期间出现了从小篆到隶体,从隶体到章草,从章草到行书,从行书到楷体,从楷体到宋体的转变。

唐朝以后,楷体系统形成,但是,“见字读‘部首’,不必问师友”,的规律逐渐消失了;“偏旁”也不全都保留表意的功能了,“看字识偏旁,不用书帮忙”的规律也没有了。大约在宋朝以后,保守懒惰的政府官僚们,历来不重视文字的发展问题,出现了新事物后,没有随之立即造一个新汉字来表示之,新事物出现以后,现有的字不能表示,人们采取了两种解决的办法:一是用现有的两个字或三个字,按照意、意结合的规则,表述这个新事物,于是就出现了双音或三音、四音“二级词”;二是用近音或近意的字来表示之。因此就出现了“多音字”和“多意字”了;还有故意用错、别字的,后人就沿用下来的。这些做法,都违反了“字形单载的规律”,更加破坏了汉字楷体的系统性、规律性。

从《广韵》26194个字到《汉语大字典》54678个字。字数增加了2倍。楷体系统的造字规则早就被打破了,楷体早就成了一个没有系统性、没有规律性的符号堆了,成了世界上最难记忆和书写的文字了。早就该“蜕皮”了,却一直没有“蜕皮”。

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,汉字的发展,是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同步的。宋朝以后,中国的地主阶级王朝开始走下坡路,社会发展越来越慢,最后停滞不前。汉字也就基本停滞不前了。1716年成书的《康熙字典》,字数是47035个,到1990年成书的《汉语大字典》是54678个。在274年里,汉字只增加了7643个,平均每年才增加28个字。

由于汉字从唐朝以后至今,长期以来都是难学的文字,人们在使用时,就必然出现“提笔忘字”的问题,由此导致很多人都出现无意或有意的使用“错、白字”的现象。这些错、白字,如果出现在官方文件上或大官手上,就没有人敢于纠正,因此就遗留到后代,后代人美其名曰“通同字或假借字”。这种情况,历代都有,并且历代积累下来,由此增多了一字多音、一字多意(不属本义的外延)的“歧义字”(歧义字有多种来源,错、白字仅是其中的一种)。例如“陶”---表示瓦器,读tao;与“窑”通同---yao;表示欢乐---dao。“多意字”的出现,完全违背了“字形单载”的规律,直接影响汉字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练性。

像这类多音多意的字,现在大约占了常用汉字的10%左右。这就使本来已是乱麻一团的汉字堆,更加混乱不堪。只要汉字仍然保持着楷体不变,随着时间的增加,还会更加混乱下去。

由于从明朝以后,逐渐停止了创造新字,新生事物却比以前加速地出现,人们只好用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反复组合来表示之,或把常用字当作假借字使用,由此使“多意字”迅速增加。同时,近代以来又大量引进多音节的外来词,其中从日本引进的多音节单词就占了现代汉语单词的70%左右,表示这些外来单词的汉字,变质成了音节符号,或成了多意字。这样,汉字“偏旁”原来对字义的提示作用消失了。汉字楷体的变质,就必然导致汉语发生严重退化:入声丢失了;又把zi ci si三个尖音声母和韵母iai,及读音为zhei mei geiyai等音型砍去了。出现了大量的违反“意、意联合”构词规则的 纯音节双音词,和“进口”多音节词;从而导致以“言简意赅”著称的汉语和汉字文章不复存在了。

在汉字发生变质的同时,汉语的组合词也发生了退化变质和混乱。原先,一个汉字就表示一个单音词。人们按照字的本义,按照汉语的语法,按“意、意联合”的规则,用单字再组成语句或双音词或多音词。例如“深”与“奥”,组合成“深奥”双音词。“奥”与“妙”组成“奥妙”双音词。这样组建新词的优点是,人们只要事先认得“深”“奥”“妙”这三个字,对于“深奥”和“奥妙”双音新词,不用再作专门的“注解”,人们自然就“见词晓意”了。但是,后来引进外来词 “奥林匹克”“奥可玛”“地奥心血康”等词,“奥”字失去了本义,蜕变成了“音节符号”,人们就不能“见词晓意”了。

再如“打”,由于引进了外来词,当了一种量词,它的“偏旁”提手,按“手”的本义,它怎能向人提示“打”有表示数量的含义?再如“打的”一词,你从 “打”、“的”两字的偏旁上,怎能看到它们的语音提示功能?从它们的偏旁上,怎能看到它们能提示出“乘出租小汽车”的含义?

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的指导,又受了多音节语言文字的影响,就违背“词义关联”的规则,滥造“二级单词”。例如“雷人”“太酷”等等。直接扰乱了汉字系统。

因此,现在的汉字楷体,早已蜕变得不成体统了,早已失去了系统性和规律性了,也失去了字义提示和字音提示功能,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,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了;又由于没有规律性和标准性,也不能利用电脑组字,来建立“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”。所以,在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中,汉字楷体,成了“性、价比”最低的文字。所以,在英语的进攻下节节败退,就是必然的了。

今天,一些人并不承认这些事实。他们往往举出《说文解字》一书中讲的那些构字规律,来证明汉字不是无规律的难学的文字。其实,这是典型的“刻舟求剑”。在东汉许慎那个时期,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“字音、字义单载”的,符合“汉字单载规律”的。《说文解字》共注解了9831个字,只有两三个字有两种读音或两个含义。例如“行”只有一个读音(户庚切),一个含义;“长”只有一个读音(直良切),一个含义。到了《康熙字典》,“行”就出现了(户庚切)(户浪切)两个读音,两个含义;“长”也出现了(直良切)(仲良切)两个读音和两个含义。这是违背“汉字单载规律”的,是一种退化现象。所以,那时的汉字系统,的确具有许慎所讲的那些规律。但是,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多,汉语、汉字的变化和退化,今天的汉字大不同于汉朝时期的汉字了。许慎所讲的规律,所剩无几了。不相信者,你用许慎所讲的那些“规律”来教小学生,看他们“见字读‘读部首’”,能读对几个字?“看字识‘偏旁’”,能正确理解几个字的含义?你用《说文解字》的切音,能准确读出几个与现代汉语语言一样的字?因此,现在的汉字,早已不是唐朝以前的汉字了,早已蜕变得不成体统了,早已失去了系统性和规律性了,失去了字义提示和字音提示的功能了。

中国自从封闭的大门被打开,被卷入世界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以来,汉字就凸现出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很多缺点了,就如马车走到大海边,面对大海,它不能当船过海一样。特别到了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,汉字就凸现出下列无法克服的6大固有缺点:

1、因为只表意不直接表音,所以,就没有与汉语实现完全地匹配,不能全面正确地表示汉语单词的词音词意。所以,不能像汉语一样易学。

2、由于用“以字构字”的方法来增加新字,所以在结构上没有系统性、规律性、规范性和标准性,学起来,让人找不到记忆规律,不能“学少知多”,必须逐字死记硬背。同时,新字的笔画会随着字数的增多而增多。使书写和记忆难度也随着增加。

以上两条缺点,就使汉字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。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,汉字楷体的难学和字义缺乏准确性,就淹没了汉语的易学性。

3、由于没有规律性、规范性和标准性,就不能让机器用笔画元件随意构建任何汉字,只能从预先造就的整体字的存储库内提取单个整字。

4、因为汉字是“意、音”分离的,对汉语没有固化作用和传播作用,所以,不能实现汉字到哪里,汉语就到哪里,起不到统一语言的作用。

5、对外来词汇,不能进行意、音(近似的)双翻译,要译其音就不能译其意,要译其意就不能译其音,只能二择其一。

6、目前的汉字楷体,已经使用了1000多年了,积累了很多同音异义字,多义字、通假字等等“渣滓”,十分混乱,在整体上已经失去了系统性,完全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。即使想“规范”,也找不到一个正确的“标准”来了。适应今天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

6大缺点,导致了如下8大问题:

1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,进行语言、文字教育,却永远不能彻底消除汉字文盲。

2、由于对汉语没有固化作用和传播作用,所以,不得不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,推广普通话,却永远不能在中国统一语言。

3、由于没有规律性、规范性和标准性,就不能让机器用笔画元件随意构建任何汉字,只能从预先造就的整体字的存储库内提取单个整字。这就造成如下三的问题:

    字库里没有的字就打不出来了;

    不论采取什么调字法,都不能避免同码字;

    不能建立脱离英文的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。

由于不能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,使汉字信息系统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,由此导致如下恶果:汉字字模必然被戴上国际标准的“紧箍”。要想在国际通用汉字库里添加一个新字,必须经过外国标准部门的批准;还要变更相应的程序系统,这种变更,也必须人家的批准,并且也不会交给中国自己做。如此,中国人创造汉字的权利就被人家彻底剥夺了。更严重的是,中国的信息安全没有保障,这直接危害到中国的发展和命运。

4、汉字的难学和没有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网,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。汉语汉字不能被外国的广大民众学会,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比外国人的多千万倍。损失的实际例子很多,例如:

   中国不得不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;

中国不得不每年花巨资,不断地购买美国的电脑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的专利;

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包装、说明,不得不附写英文;

中国人在国际上发表文章,不得不讲英语用英文;
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5、难学的汉字和难学的英语,成了压在中国儿童少年头上的推不掉的大山,快乐的童年变

成了辛苦的童年。

6、由于汉字数量巨大,人们的记忆力有限,有90%以上的汉字被遗忘在“冷库”里得不到大众利用,极大地浪费了汉字文化资源。

7、由于楷体字本身就是无系统性、标准性和规范性的,找不到客观性的统一的“规范”标准。所以,所谓的“规范”,实际就是以意志为标准的人为“规定”。这样的“规范”,只能“规范”现在的用字,却不能“规范”古人的用字,“扯不断,理还乱”。就如扫大街一样,永远清扫不完。

8、由于对外来词汇,不能进行意、音(近似的)双翻译,在对外来单词进行音译时,汉字就退化成音节符号,失去了汉字的原义和本质。这种退化变质的汉字夹在汉文中,使本来混乱的楷体系统就更加混乱了。汉字的退化,又导致了汉语的退化变质。由于中国人失去了造新汉字的权利,有些外来新词,既找不到含义对应的汉字,也找不到语音对应的汉字,就干脆直接使用外文了。所以,今天的汉字报刊、书籍等等文章,简直就是一个文字大杂烩。这是世界上稍有点民族自尊心的国家都不会有的可悲现象。

8大问题,使中国在基础教育、信息处理、普通话推广、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,让国家、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,达千、万亿元,直接阻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损害着中国的安全,更危及到汉语汉字的生存命运。所以,已经到了非更新楷体系统不可的程度了。

   我说中国每年枉费千、万亿元的财富,是根据今天的中国实际情况估算出来的,不是妄言。别的不说,单就教育上来说,今天中国在校小学生有2.5亿。现在城镇的私办小学,每个小学生一年收费在58千元之间。公办学校的每年费用肯定还要高,估计1万元吧。其中的英语教育费用,估计为这个总数的610分之一吧,估计1千元。全国的小学英语的教育费用就有2亿5千万元。这还没有算上中学生、大学生的英语教育费用和学生自己花费的英语学习费用。如果中国把“汉字楷体”更新为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,就不用全民普及英语了。上述的英语教育费用就没有了。这些费用转用来进行经济建设,该有多大的作用?再者,按250个学生用一个英语教师计算,全国就需要100万英语教师。这1百万英语教师改到别的行业,那将创造多大的社会财富?一反一正,何止万亿?

大家都知道,凡是有规律的事物,不论多复杂,人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,都能很容易学会和使用它,因为它具有“按既知规律的类推性,即学少知多性”。没有规律性的东西,即使只用01两个符号组成的四位编码,你也记不住几组。这就是楷字难学的根本原因。文字处理早已机器化了,现在已经是电脑化了。电脑处理的文字,第一必须有标准件,第二必须有固定的组字规则,而这两样汉字楷体都没有,电脑处理怎不困难?因此,电脑在处理汉字时,只好把一个个的汉字,当成一个个的图形作整体看待。有多少个汉字,就得做多少个字模,没做字模的,键盘就打不出来了。因此,电脑汉字信息系统不得不背上7万多个字的字模库。当有新字要添加到这个库里时,与之有关的所有程序都得作相应地改变。这与英文在电脑处理时只用26个字母模相比,差别就太大了。键盘输入时,打进一个英文字母,电脑从26个字母中检索出这个字母来;要是打进一个汉字代码,电脑要从7万多个字中检索出这个汉字来,虽然采取了分区分页等逐级缩小检索范围的加速措施,最后仍然也得从千、百个字中逐个过滤出一个字来。其速度怎能够与英文相比?另外,英文的键盘输入,是在用键盘组字(词);而汉字的键盘(包括手写板、话筒)输入,是在用键盘提取整个楷体汉字的,两者有根本的差别。

更严重的是,楷字在电脑上的使用,重码字很多,就不能用来作为编制电脑程序的“人、机对话工具”,所以,就不能建立纯汉字程序,因此,汉字信息就必须以英文字母代码来转换,即必须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,这就使汉字信息系统失去了独立性,只要英文信息系统一变动,中文信息就必须立即随之变动,否则,中文信息系统就瘫痪。

人们对于汉字的缺点和问题往往只从单字上找原因和想解决的办法,其实找错了方向。作为文字,它是一个专门表示语言单词的体系,单个字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分子,它的作用和优缺点,是通过整个体系的作用和优缺点体现出来的。孤立的单个字,如果离开了它的体系,就成了直接表示事物的普通符号,对语言来说,就失去了意义,无所谓孬好了。就如一个“螺丝钉”一样,如果不把它安在一个机器上,它就成不了这一机器体系中的一个成分,它呆在零件盒里,什么作用也不起。如果把它按在飞机发动机的油泵上,它就成了整个飞机体系的一员,发挥出它的作用了;如果它坏了,可能会导致油泵不转,油路不通,发动机熄火,飞机失去动力而坠落下来。反之,如果整个飞机体系有了问题,例如寿命到期,飞机不能飞了,飞机上的各个零件也就失去“飞行”的作用了。 失去“飞行”作用的飞机零件,对飞机来说,还存在“优缺点”吗?

在楷体系统的6大缺点和8大问题中,最根本的是汉字楷体系统没有“系统性”、“规律性”、“标准性”和“规范性”。而汉字楷体系统没有这“4性”根源,又是楷字的“以字构字”的方式。所以,在楷字体系的基础上,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恢复“4性”的了。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发挥汉字的“自我调节机制”,采取前人几度采取的路子-----更新升级“楷体系统”。

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所凸显的6大缺点和8大问题,也是汉字所有的体式的通病,因为从大篆到楷体,都是采取“一字构字”的方式来扩建新字的。所以。这次替换楷体的“新体汉字系统”的构字方式,决不能沿用“以字构字”的老办法了,那样做,更新后的“新汉字系统”,还是存在着6大缺点和8大问题的。因此,要完全彻底地解决汉字楷体的一切缺点和问题,唯一的办法就是抛弃“以字构字”的构字方式。

由于汉语是“语音多载”的语言,所以,也决不可用纯汉语拼音字母构建新体汉字体系。又由于汉字体式的更换,必须遵循“优越性、前瞻性、继承性和无缝转换”的原则,否则,就转换不成。所以,今天更新汉字楷体系统的新体汉字系统,第一要求,就应当是符合第七章所说的具有8条特性的“科学理想的文字系统”。总结以前汉字历次体式更换的成功经验来看,替换旧体字系统的新体字系统,必须是从旧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是旧体的“升级版”,并且,相邻两种字体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,由此实现“无缝转换”。所以,第二要求,就应当是楷体系统的“升级版”。这种“升级版”,为了实现“无缝转换”,又必须符合如下要求:

1、这种新体汉字系统,就具有以往汉字各种体式的“基本共性”(
方块形;表示汉语单词;以形表意、意异形异;直接表意,间接表音;一字一意、一字一音;不表语法;各字互相独立,可以自由组合为语句或二级单词。)只把其中的 “直接表意,间接表音”,改为“意、音直接双表”;

2.在转换过程中,新体汉字与楷体汉字可以互当异体字并用,并不损坏文章篇幅的统一性和准确性;所以既不会出现新、旧字体的文盲群,也没有转换时间“缝隙”;

3.
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们,2天的时间就能学会读写2000个常用新体汉字,全国实现转换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;

4.
由于在转换过程中没有转换时间“缝隙”,所以在转换过程中也就没有新、旧字体转换的经济成本和新、旧字体的文盲了;

5.
既然新体汉字继承了楷体汉字的一切优点,那么,新体汉字系统就不会违背大众的原先的读、写习惯的,以汉字为基础的一切优秀的文化特产都能保持和继续发展下去。

6.不会给国际汉字文化圈的人们带来不便。

这样一来,在“楷字体系统”到“新体汉字体系”的转变过程中,就像历来新、旧两种字体系统的转换一样,不需要汉语变化,也不影响汉语变化,也没有时间缝隙,也没有经济成本,也没有新、旧字体的文盲,更没有文化断层。

由于新、旧体汉字系统实现了“无缝转换”,所以,在更新过程中,既不需要“先破后立”,也不需要“逐渐进行”,而是如下棋过程中更换新、旧棋子似的自然、轻易地就实现了。

如果新体汉字系统,缺少了上述过度指标中的任何一项,都是绝对转换不成的。

今天,我们能创建出克服了汉字楷体系统的一切缺点核问题的、符合上述6条“无缝转换”要求的“科学理想的汉字楷体的升级版”----“科学理想的新体汉字系统”吗? 答案是“肯定的”。

为什么?因为今天已经具备了创建“科学理想的新体汉字系统”的两个基础条件:

1、在汉语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,扩展汉字数量的唯一办法是“以字构字”的方式。是不能创建出 “科学理想的新体汉字系统”的;而在汉语拼音原理发现以后的今天,我们可以抛弃以往的“以字构字”的传统造字方式,改用“元件构字”的方式就能够创建出这样的“科学理想的新体汉字系统”了。

2、我们的前人,用6种造字方式,造了六类“合成字”。其中, “意、音结合”字的数量最多,在汉字的整体中,占了80%以上。为什么“意、音合成字”最多呢?

因为“意、音结合字”(偏旁提示字意、部首间接表示字音)”-------被东汉许慎称为“形声字”。具有“意、音”双提示功能,与其他造字方式所造出来的字相比,最易学会。所以,可以说,“意、音结合字”,标示了汉字发展的方向;汉字楷体系统,已经孕育着“科学理想的新体汉字系统”。只要我们把“形声字”的部首保留不变,让它仍然起“字意”的提示作用,只把表音的“偏旁”,改为“汉语拼音字母组合”就行了。

具体做法如下:创造一种汉语拼音的“声母符号”、“韵母符号”、“声调符号”、和汉字的“字意提示符号”、“意符区别符号”。然后,用这五种元件按一个构字规则,平面摆布,构建每一个“意、音双表”的方块汉字。从而形成一个“新体汉字系统”。我把这种新体汉字系统称为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。

为了让新体汉字体系对楷字系统具有继承性,就让“意符”采用楷体字的偏旁、部首或者独体字;为了在整体上气质统一,就让表示声母、韵母、声调、区别符的笔画形式都与“意符”的笔画形式相同;为了便于书写,新体汉字应当尽量达到最简,所以,构成意符、声母、韵母、调符、区别符的笔画,都应当最简;为了让元件结合紧凑和美观,元件必须是最美的、互相结合后构成的字体也最美,并且不会因为今后字数的扩展而使新体汉字的笔画数量增加。

所以,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的构字元件,是按如下七项基本原则创造的:

1、具有对楷体字的最大继承性。

2、构字基础元件的最简性。

3、构字基础元件之间的最大差别性。

4、元件之间的最佳结合性:韵母,既能与声母、调符结合为一体,成为声音部件,又

能单独与意符组成一个字;声音部件可以放在意符的上、下、左、右和中间。

5、整字的最大美观性。

6、整体上的统一性、系统性、规律性、标准性和规范性。

7、保证字数可以无限扩展,并保持系统永久稳定。

按照这样的原则,只能找465字元件。其中,汉语拼音声母30个、韵母36个(其中“衣、乌、寓”既为声母又为韵母),调符6个(其中阴平为空),意符365个,区别符28个。可以说,这些元件,在楷体笔画范围内,具有唯一性。

这样,所构建的新体汉字系统,就是从楷体汉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是楷体的“升级版”,我把这种新体汉字系统,称为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。

现将我设计的“意、音双表汉字构建法”介绍如下:


4、
意符表:

意符,处在同以行里的,形状不同,含义相同。

三、以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的465个基本构字元件,作为电脑“控制码”和“字符

码”,建立“中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”。当然,这些代码,还必需相应的数码电路和逻辑电路芯片来支持。

四、键盘输入法:

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,由“意符集”、和“区别符集”按一个结合规则,组建出一个“意符系统”;由“声母符集”、韵母符集和“调符集”按一个结合规则,组建出一个“音符系统”。这两个系统,就是“意、音双表汉字体系”中的两个“子系统”。再把这两个“子系统”按一个规则结合起来,就构成了 一个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 。用两个子系统的“元件”结合成一个字”,就是一个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。由于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是由一个表示“字音”的元件和一个提示“字义”的元件,按一个构字规则结合而成的,所以,具有完整的系统性、规律性。每一个字,用字的全部形状,来表示“字意”;同时,每个字里,又有直接表示“字音”的元件,直接拼出每个字的读音。因此,这种文字能完全地表示汉语单词的词音、词意,能达到和汉语一样易学的程度。又因为组字基础元件都可以做成标准件,所有的新体汉字都是按一个规则构件起来的,所以,整个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,就具有了一个完全的规律性、标准性和规范性。所以:

1、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的意符(是楷字的独体字)和音符(是拼音字母和调符),都是标准件,每个字可以由“意符”和“音符”合并而成。如果把“新体汉字键盘图”所标出的79个键盘符号作为 “中文信息交换标准代码”,再制造出支持这一“中文信息交换标准代码”的电脑硬件,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出“编程工具软件”,就可以用这种“编程工具软件”,以这79个键盘符号为代码,编一个新体汉字构字程序;再做一个新体汉字输入键盘,这样,电脑里只要存储了465个构字元件的字模,用这键盘从字模库中调出构字元件,就可以在电脑上打出任何新体汉字来,不存在字库限制的问题,不会有重码字;字怎么写,键盘就怎么打。更重要的是,可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,再也不必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了。


2
、就像“楷体字系统”保留了“隶体字系统”的基本特征一样,“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也保留了“楷体字系统”的基本特征。所以, 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可以与“楷体字”互当“异体字”混用,这样,就实现了新、旧汉字的无缝连接。既然能够无缝连接,就不存在新、旧汉字文盲和转换的经济成本等等问题了。

3、“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具有无限的吸纳性和扩张性,可以用465个元件,组建出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30*36*6*365*2866225600个不重码的新体汉字来。今后,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,组字元件必然会不断增添。每增添一个声母,可以增加2207520个新字;每增添一个韵母,可以增加1839600个新字;每增添一个调符,可以增加11037600个新字;每增添一个意符,可以增加181440个新字;每增添一个区别符,可以增2365200新字。当然,以上的计算数字,是理论数字,实际上因为语言音域的不均匀,组建的字数是略小于理论数的)。

因为,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的笔画数,一般在320笔之间;个别的字,最多也不会超过26笔。所以,不会出现因为字数的增加导致笔画数增多的现象,永远不会出现因为字数的增加而造成新体汉字系统混乱和毁坏,所以,具有的永久稳定性。

这种具有标准性、规范性、规律性和永久稳定性的“新体汉字系统”,既便于人的记忆、书写,也便于机器处理了。前面提到的目前汉字楷体存在的一切缺点,就不复存在了,目前汉字所遇到的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了。新汉字系统成了“理想的文字”系统了。汉语系的人们,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文盲了;汉字将成为世界上最有规律性的最容易记忆和书写的文字,汉语也将完全地成为世界上最易学会的语言。

4、由于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元件只有465个,具有规律性、规范性和标准性,构造规则有很简单,基本具有“读写一致性”,所以,人们只要学会了465个组字元件和构字规则,就会读、写所有的新体汉字,真正成了“学少知多”的“无文盲”文字。

汉语系的儿童,在家里,在其父母教会汉语的时候,就能学会这种字,在儿童7岁入学校之前,就能读书看报了。这将使汉语系的人们,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,都没有“文盲”了。 目前,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,仅仅用4个课时,就可以学会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”构字规则和组字元件,就能构建2000个以上的常用新体汉字了。所以,估计全国实现新、旧字体的转换,不会超过3个月。

在此,特别强调的一点是:不要把“意符”的作用,误解为是表示“字意”的;其实,“意符”一方面对人们理解“字意”有提示作用,另一方面,它与声母、韵母、调符、区别符一起,构成一个汉字的整体,以便与别的汉字整体形状区别开来,以保持“意异形异、一字一意”的“字形单载”的规则。也就是说,“意、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”是用每个“字的整体形状”来表示“字意”的;只有构成新体汉字的“表音部分”,才是直接表示新体汉字的“读音”的。

这种方案,早在1955年“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”向全国各界征求“文字改革方案”时,就有人提出了基本的思路----“拼音形声字”。只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指导,反而受了西方错误的“语言文字学”的误导,抛弃了这一正确的思路,误入了“汉字拉丁化”的歧途。造成了那一次“汉字改革”的失败。

新体汉字替代楷体汉字以后,汉字楷体的一切缺点和问题就完全彻底地永远地甩掉了。汉字的这一次体式转变,是由汉字发展规律决定的,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促使的,是“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”所对应的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。汉字具有从“表意文字”发展成“意、音双表文字”的内在素质和客观必然性。所以,我们这一代人不改它,我们的后人早晚一定要改的。改得越早,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就越快。

至此。我们可以把语言、文字发展的规律总结如下:

  处于人类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上的语言,各自的性质是不同的,与之对应的相匹配的文字也就不可能相同。与语音单载的语言对应的文字,其最佳的形式就是表音为主的拼音字母文字;与语音多载的语言对应的文字,其最佳的文字形式是“意、音双表”的方块文字。

拼音字母文字,仅仅适合表示语音单载的语言,是不适合表示语音多载的语言的。用拼音字母来构建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文字,是用非所宜的,就如把牛当作战马用一样。同样,如果用方块文字来表示多音节语言的单词的读音,就显得很难写很难记了,也是用非所宜的,就如把战马套在牛车上一样。几千年来,虽然中国与西方交往很多,互相都从对方学到了很多东西。但是,中国却不能用拼音字母文字取代汉字,西方也不能用汉字来取代拼音字母文字。原因就是语言种类不同,特性不同,文字自然就不能相同。

不论哪个民族的语言,都是很容易学会的,否则,怎么能普及于全民?所以,自从文字出现以来,人们一直想把文字改进成得语言一样易学。但是,在今天,不论哪国的文字,都不是同语言一样易学的文字系统。今后,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,必将促使第一阶段的语言加速向着第二阶段发展,使第二阶段的语言加速向着第三阶段发展,也同时促使其对应的文字加速改进,也促使与第三阶段的语言相对应的方块文字,被改进成同语言一样易学的“意、音双表”的文字系统。

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: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à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à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。

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:


1
、语音单载语言的文字:表事图画
à表意图符à表意方块文字à音节文字à拼音字母文


à意、音双表拼音字母文字。


2
、语音多载语言的文字:表事图画
à表意图符à表意方块文字à意、音双表方块文字。

当“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”发展成“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


言”以后,“意、音双表拼音字母文字”就必然发展成“意、音双表的方块文字”。



第十一章
百年“楷字改革”风云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5-31 15:42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续新体汉字原件表:
声母.GIF
韵母.GIF
意符1.GIF
意符2.GIF
意符3.GIF
意符4.GIF
意符5.GIF
意符6.GIF
意符7.GIF
意符8.GIF
意符9.GIF
意符10.GIF
意符11.GIF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5-31 15:46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续上附件:
区别符.GIF
构字规则1.GIF
构字规则2.GIF
新体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代码表1.GIF
新体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代码表2.GIF
新体汉字键盘原理图.GIF
新体汉字键盘构字步骤.GIF
用英文键盘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法.GIF
新体汉字的键盘代码命名.GIF
早發白帝城.GIF

语言文字发展论.rar

770.55 KB, 下载次数: 1

13000字对照表压缩汇总.rar

1.9 MB, 下载次数: 1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论坛 ( 琼ICP备12002442号 )

GMT+8, 2024-3-28 16:26 , Processed in 0.084435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